核心提示:自2012年我國正式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后,全國便掀起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潮。2014年5月國家住建部在《智慧社區建設指南》首次將智慧城市建設引入國家戰略規劃,并提出爭取到2020年使50%以上的社區實現智慧社區的標準化建設。如今,智慧社區經歷了從硬件數字化、管理信息化、云智能化的多輪探索和迭代,目前形成以AI大數據平臺進行整合管理的全新模式。然而智慧社區在建設過程中始終面臨著標準與規范缺乏、技術和制度保障缺失、信息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問題,因此,近年來各地政府一直都在積極探索建立自己區域內的智慧社區建設標準和規范,從而指導基層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工作。
近日,由西安市大數據資源管理局和西安市民政局聯合制定的《西安市智慧社區建設評定標準(2020)》(以下簡稱《標準》)發布,形成覆蓋6個領域的智慧社區綜合評定標準體系,《標準》的發布也標志著西安的智慧社區建設從此進入“標準化時代”。智慧社區到底是什么樣?應該怎么建?西安終于有了自己的標準可依。
新型社區管理模式智慧社區應運而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當前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關注度已經不局限于居住面積、交通、周邊環境等“硬性”基礎設施,通信服務、安全防范、外界溝通等“軟性”服務正逐步成為大眾關注的又一焦點。這種居住需求上的變化促使集智能化手段為一體的新型社區管理模式——智慧社區應運而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社區?西安市大數據資源管理局數據標準與應用處處長李博師介紹道:“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與核心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概念中社區管理服務的一種新理念。智慧社區以社區為單位,開展數字化、智能化的建設,以點帶面地逐步實現整個城市的智慧化,實現對城市的實時控制、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智慧社區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造安全、舒適、便利、智能的多功能生產、生活環境,提高社區居民生活的舒適度、歸屬感和幸福感,從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慧化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新形態、新模式。通俗點說,就是有了智慧社區,市民日常的生活消費、居家養老、醫療保健、家庭治安防范等需求,足不出戶就能全部實現。”
探秘智慧社區滿滿都是“黑科技”
智慧社區究竟會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1月9日,記者走進西安市內一家智慧社區試點單位——長慶坊小區,實地體驗和觀摩“黑科技”守護下的智慧生活圈。
長慶坊小區共有住宅樓40余棟,住戶超過4000戶,兩年前,小區就開始進行智慧社區建設。如今想要進入該小區,得先通過小區的人臉識別。采訪時,記者作為訪客,在得到事先授權才得以進入小區。“若擅自闖入,小區門衛值班室內的警報裝置立刻就會亮起。”負責小區智慧社區建設的西安智慧社區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軍一邊介紹,一邊走到道閘前,當系統自動拍攝記錄下他清晰的臉部照片后,大門就自動打開了。
李軍介紹,小區的三個大門及小區內所有的高層住宅都已安裝了可視頻對講的人臉識別系統。與傳統門禁系統相比,它不僅可以呼叫房號、兼容傳統刷卡功能,還新增了掃碼開門、手機APP開門等功能。“小區里每位注冊人臉識別的住戶出入時,小區大門將會自動開關。遇到下雨天撐傘,或雙手拎東西回家時,從小區大門到單元門口一路自動開合,住戶根本不用掏鑰匙也不用操作手機,感覺特別酷。”小區住戶張女士說,有了這樣的門禁系統,就連駕車進出小區駕駛員和同車人員都會被進行人臉識別,與小區無關的人員根本無法進入,小區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進入小區后,記者發現長慶坊小區東門內有一個特別的設備,這個長相類似“電子廣告牌”的設備叫做智慧社區終端,不僅設有社區一鍵報警、警民一鍵通、警民信箱等服務功能,還兼具智能化信息發布功能,小區內的大事小情,各種通知、宣傳都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進行滾動展示。李軍說,這個設備是智慧社區終端的室外型設備,適用于小區廣場等開放性場所;還有一種是智慧社區終端的室內型設備,安裝在社區院落重要出入口,辦公樓、商場等樓宇大廳出入口以及金融24小時自助廳內,可以起到威懾犯罪分子和保護人民群眾安全的作用。除此之外,目前小區的消防、燃氣、煙感設備、監控探頭等也全部接入智慧社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系統,各種傳感器通過物聯網進行實時自檢,任何環節發生故障,系統會準確提示物業人員干預。當涉及警情信息,則會直接在警方系統報警。未來,在居民的家庭生活中,智慧社區系統可變身為盡職盡責的全天候管家。例如,獨居老人,可將家中水電、智能家居等接入社區智慧系統,當系統后臺監測室內數據異常時,可以結合樓棟監控和公共區域人臉識別系統進行分析,判斷出老人是否存在危險。如果老人戴上智能手環,接入智慧社區系統后,一旦發生心率、血壓等數據顯著異常時,馬上可以被社區人員獲知,在最短時間里得到救治。
“目前小區通過智慧終端采集社區居民的基本信息數據,建立了一個堪比城市常住人口庫的實時、真實的社區大數據庫,實現了社區管理的‘四知、四清、四掌握’。社區民警能夠知道居民家庭人員、車輛、房屋、社會關系;清楚社區房屋出租、重點人員、流動人員、特殊群體的情況;掌握社區基本情況、治安熱點難點問題、警務服務情況、社區消防設施狀態等信息,對各種社區警情也可以事先研判。”小寨路派出所民警關建強還舉了一個例子說,以前小區里遇到走失的失智老人,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小區里各個樓長必須要全部出動,僅僅核實老人身份一項可能需要花費幾個小時時間。有了智慧社區系統,民警只需在系統內錄入老人的照片就可以快速查詢到老人的身份和家庭信息,對于社區警務工作而言,效率極大地提高了。
智慧社區建設亟待統一技術標準
記者走訪發現,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推進,智慧社區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基礎單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我們身邊,智慧社區相關技術和產品正處于百花齊放的大發展時期。據悉,西安市正在運行的就有多種智慧社區服務平臺。蓮湖區的“智慧社區”服務綜合平臺,囊括了“政務服務、信息服務、智能生活圈、互聯網+公共服務”5個模塊;未央區以養老服務、臨潼區以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便捷化為特點的信息化建設正在積極推進。為加速智慧社區構建,西安市還積極推進“四社聯動”,社區專項經費項目化運作2000多項,通過購買服務,不斷提高社區綜合服務能力。運用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實現了政務、居務、商業、志愿服務以及各類繳費查詢服務“五位一體”,實現信息多跑腿、居民少跑路。
不過,由于智慧社區系統的供應商不統一,各個平臺上傳的視頻數據格式不同,設置的關鍵詞、標簽也不同,數據無入接入統一的管理系統,一些智慧社區的實際應用效果大打折扣,能像長慶坊小區這樣做到將智慧融入生活多個方面的智慧社區示范試點并不多。記者走訪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內已啟動智慧社區建設的小區大多數以著重打造安防智慧社區或養老智慧社區為主,但是從功能上看,缺乏社區物業管理、智慧消費等其他多個應用領域以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涉及面相對較窄,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智慧社區。“現在為了享受智慧生活,在手機里安裝了多款APP,物管的、零售的、金融的、生活服務的,看著挺熱鬧的,但是實際用起來并不是很方便,特別是對于一些老年人來說,操作起來并不容易。如果能把這些全部進行整合,才能真正讓百姓生活得到切實的便捷服務。”市民雷先生在談到智慧社區建設時說,當下的生活中但凡涉及到智慧社區之處,居民想要參與就得被索取個人信息,“智慧社區”不“智慧”,以及在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之上的智慧技術也在威脅個人隱私數據的安全。記者發現,雷先生所說也是大多數市民的共同的感受。
“目前西安的智慧社區建設確實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全市范圍內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統一規劃和集約的綜合服務平臺;應用單點布局,尚未形成規模;社區治理職能亟待完善,公共服務及便利程度均有待提高,社區信息惠民程度不足,居民生活智能化不足;可持續運營和發展模式尚未形成。其次,在目前的現有條件下建成的智慧社區大多都是‘單兵作戰’,無法發揮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整合優勢,而且,市場上智慧社區系統供應商也良莠不齊,極易導致后期相關設備維護和迭代不及時,直至無法使用,這樣對于市民、物業、社區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投資浪費。”李博師說,西安要在智慧社區的基礎上真正建成一座“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的標準化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只有西安全城實現數據互通,設備和技術標準統一,才能真正實現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
《標準》出臺為西安智慧社區明確建設目標
鑒于此,近日《西安市智慧社區建設評定標準(2020)》正式出臺,明確了智慧社區建設的基礎設施、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社區治理、小區管理服務、便民服務和創新應用這6大領域的評價指標,還細化出6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73個三級指標。其中,三級指標分為基礎項、提升項和創新項,基礎項是智慧社區建設的重要評價項,提升項是鼓勵有條件的社區盡可能完成的拓展項,創新項是鼓勵創新特別設立的創新應用項。智慧社區建設將綜合考量基礎項、提升項和創新項建設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重點對智慧社區的軟、硬件基礎配置進行了規范,對智慧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數據共享、與上級管理平臺的對接能力進行了要求。引導社區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區域內人、地、物、情、事、組織和房屋等信息,開展對象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物業管理、居民自治等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政務、醫療、家政、繳費等服務,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增強社區便民利民服務智能化水平,努力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同時也鼓勵相關單位建設特色突出、技術先進、切實解決居民需求的并得到一致好評的創新應用。
李博師介紹道,西安的智慧社區于2019年開始全面試點,根據民政部門的統計,當年全市評選認定了20個智慧示范社區。《標準》的出臺,就是通過智慧社區建設成效評價,引導推進我市智慧社區建設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通過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覆蓋,提升社區服務的能力和效率,實現社區治理的智能化和現代化,將社區建設成為政務高效、服務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環境宜居的社區生活新業態。《標準》出臺后,西安的智慧社區建設就有了參照標準,今年西安市大數據資源管理局還將依據《標準》,出臺一系列智慧社區評分標準,設定智慧社區的認定辦法,同時,西安市大數據資源管理局及西安市民政局也會對已建成的智慧社區進行星級評定及授牌。“智慧社區實現了標準化建設,能讓社區防控更立體、讓公共服務更便捷、讓居民生活更簡單,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紅磚南路社區黨委書記閆和平對于未來西安市智慧社區的建設充滿信心。
關于智慧社區的建設實踐中公民隱私如何保護的焦點問題,李博師也進行了解釋,《標準》要求為了保護業主隱私,小區內智慧社區數據采取了嚴格加密和權限分級。小區物業公司只能查看與物業管理相關的公共畫面和數據,或得到業主授權的個人信息。警方也只能在其職責范圍內,依法管理和使用智慧社區數據。李博師還表示,標準化的智慧社區建設具有見效快、惠民利民等突出特征及明顯優勢,有利于增強社區居民對智慧城市的感知度和認同度,為智慧城市建設增光添彩;有利于提高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綠色生態社區建設,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有利于擴大政務信息共享,促進社區治理現代化,推動服務型政府轉型,加快和諧社會建設;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社區服務體系,讓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諧、更文明,西安一直在努力中。(龔偉芳 趙曦)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