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李鵬 康斌
到這個月底,這家位于漢中市西鄉縣羅鎮茗園內的茶葉主題民宿就要試營業了。在民宿投資建設者、縣政協常委胡延賓看來,這個西鄉縣首家茶旅融合茶葉民宿體驗示范點的建成投入使用,將助推當地茶旅融合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為西北地區和陜西第一產茶大縣,西鄉縣在轉型升級中推動茶產業迅猛發展。在這其中,縣政協圍繞中心主動作為的生動實踐,為繪就水韻茶鄉美麗長卷添上了濃情一筆。
初春時節,正值茶樹吐新芽,西鄉境內一座座茶山,都披上了嫩綠色的薄紗。
“再過幾天,我們的明前茶就可以開采了,加上清明節、五一等節假日的臨近,村子每天接待游客怕是要到萬余人次。”身為一家茶企業負責人和堰口鎮三合村村委會主任的胡延賓,說起茶來就興致勃勃。
據介紹,西鄉茶葉始于戰國、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榮于明清,素有貢茶之譽。而自古以來就以茶為生的三合村人,也因茶而富家。作為西鄉四大茗園——羅鎮生態觀光茶園的核心地區,這里就是縣政協主席王琳的包抓幫扶點。
近年來,在西鄉縣政協幫扶下,三合村利用區位優勢,合理配置資源,不斷配套完善基礎設施,茶葉品質得到不斷提升,對外影響持續擴大。
最讓胡延賓感慨的就是2015年由王琳帶隊的一次外出考察,徹底改變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理念,之后村子一改過去單一生產經營茶葉方式,走上了茶與旅游、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多元發展之路。
“這次考察回來后,在王琳主席的指導下,我們完全轉變了發展思路。這幾年的實踐也證明,融合發展的路子是對的。即將試營業的茶葉主題民宿,可以說是茶旅融合發展理念在村里的一個具體實踐。”胡延賓介紹說。
對于西鄉群眾來說,茶是生態資源,更是致富產業。如何讓這個生態資源在幫助群眾增收致富中發揮更大作用,一直是縣政協履職建言的重點關注。“基本上每年我們都會圍繞茶產業發展進行相關調研,在茶產業發展好的時候大家思考如何進一步推進,當遇到發展瓶頸時我們就要思考怎么協調解決。”西鄉縣政協秘書長張軍安說。
作為全省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西鄉經過多年努力,從過去只單一生產綠茶,到如今綠、紅、黑、黃、白、青六大類茶葉同頻共振,這中間縣政協不遺余力一直在助推。2015年,在縣政協副主席羅暉的引介下,原本在外開辦企業的縣政協委員劉海燕回到西鄉,在羅家壩鎮建起了茯茶廠。
一河好水,清澈見底,白色墻體的二層居民樓依河而建,爭相綻放的迎春花和連翹懸掛在橋的兩側,點綴著初春時節的駱家壩鎮,好一幅靜好清悠的古鎮大寫意。
生活,在美景中悄然延續。就在幾天前,駱家壩鎮有茶園的群眾已開始明前茶的采摘。
“我們鎮上有11000人,19500畝茶園,基本上人均擁有茶園1.8畝。”駱家壩鎮鎮長李濤介紹說,近年來,通過不斷改良提升茶葉品種,鎮里的茶葉生產周期得到了延長,產茶量實現同步增加,特別是茶葉企業的引進,解決了群眾銷茶的后顧之憂。
“在外面不如回家,況且這兩年縣政協在發展方面一直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和支持,他們都是我的貼心娘家人。”劉海燕說,目前企業每年線上交易額可以達到一千多萬元。同時,由于企業帶動效應,這里的群眾也享受到了直接利好。
“我們一般都會以高于市場價收購群眾的茶葉,而且由于我們做的是茯茶,群眾以前不好賣的夏秋茶也可以賣給我們。”劉海燕介紹說,僅去年7到9月份,企業支付給駱家壩群眾的收購款就達80多萬元。
茶產業還帶動了駱家壩鎮鄉村旅游的發展。駱家壩鎮黨委書記譙澤民說,今年以來,鎮上的游客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三倍。游客的大量涌入,直接帶動了我們當地貧困戶理念的轉變和增收途徑的增多。
正是看好家鄉的發展前景,2016年,在外打工的嚴微選擇回到家鄉,在自家辦起了農家樂。“以前在外面打工既辛苦也沒辦法照顧老人孩子,現在經營農家樂,一年不僅可以收入6萬元左右,還能把家人都照顧的很好。”嚴微高興地說。
“我們鎮上的改變離不開縣政協的努力,在包抓我們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工作中,他們沒少費心,不論是引進項目還是爭取支持,始終都是全力以赴。”譙澤民說。
民生始終是政協組織的牽掛。今年,西鄉縣政協還將圍繞如何提升茶產業發展繼續開展重點調研。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