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李克強談中國經濟: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會綜述)李克強答中外記者18問 傳遞五大關鍵信號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李克強答中外記者18問 傳遞五大關鍵信號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15日在北京閉幕。會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18個答問中傳遞今后中國自身發展與對外交往五大關鍵信號。 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談經濟:“大水漫灌”不可取
針對外界對中國經濟“健康狀況”的關注,李克強坦言,當前中國經濟“確實遇到了新的下行壓力”,但他同時也強調,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
他明確表示,搞量化寬松,超發貨幣、大規模提高赤字率,所謂“大水漫灌”,一時可能有效,但會帶來后遺癥,所以不可取。中國還是要堅持通過激發市場活力,頂住下行壓力。
“我們還是要政貴有恒”,李克強稱,將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簡政,培育新動能、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一系列措施,釋放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不管發生什么樣的新情況,我們都會立足當前、兼顧長遠,保持中國經濟穩定,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話改革:圍著市場做文章
李克強指出,政府改革應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更好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圍著市場做文章”,不是老給市場下指令,讓市場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場的活力激發出來。
他表示,改善營商環境要放管結合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監管規則要公開透明,不能搞選擇性監管、任性監管。“公平的準入,公正的監管,這是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李克強稱,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讓實體經濟和企業分到更大比例的“蛋糕”也是一項改革。為此,“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動,得罪人也要動,讓利于企業,讓利于民”。
論開放:說了當然要兌現
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之際,中國是否會進一步擴大開放、如何開放,備受關注。
對此,李克強給出“定心丸”:“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讓中國人民普遍受惠,也有利于世界,我們何樂而不為?開放的措施說出去了,當然要兌現。”
他表示,將出臺一系列相關法規和文件,使當天獲通過的外商投資法順利實施。中國要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出新的負面清單,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回應香港記者有關提問時,李克強還明確,港澳臺投資可以參照或比照適用外商投資法,且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安排和實際做法還要繼續沿用,“不僅不會影響,而且會有利于吸引港澳臺的投資”。
“今年對外開放的舉措我們會不斷地推、繼續地推。”李克強說。
說民生:盡力量力去解決
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李克強坦言,民生方面“會抓住重點難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去解決”。
他表示,今年要確保新增城鎮就業人數在1100萬人以上,實際上希望能夠實現去年的實際規模,也就是1300萬人以上的就業。為此,官方將多措并舉,保障大學畢業生等重點人群就業,確保不出現零就業家庭。
針對養老和托幼服務面臨的困難,李克強稱,要創新機制,對接民眾需求,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談及如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他表示,今年將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門診用藥納入醫保,給予50%的報銷;降低大病保險的起付線,提升大病保險的報銷標準。
講外交:相互尊重促合作
談及如何發展大國關系,李克強反復強調相互尊重與合作。
針對中美關系,他表示,雙方應本著合作比對抗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這一原則推動中美關系包括經貿關系的發展,使兩國人民從中受惠。
針對中歐關系,李克強稱,希望雙方都從戰略、長遠的高度看待中歐關系,都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推動合作的心態促進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針對中俄關系,李克強表示,兩國合作有很大潛力,下一步可以拓展合作領域,既可以“上天”,也可以“下地”,“把能用的十八般武藝都用起來”。(完)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