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北京記者 唐冰 原登榮 滿淑涵
2018年是我國大力改善營商環境的一個起飛點,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優化營商環境繼續成為熱詞,凸顯了黨和政府對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高度重視。圍繞陜西進一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打造核心競爭力,全國兩會期間,我省多位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方光華委員: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
省委、省政府將2018年確定為“營商環境提升年”,啟動開展“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行動”,并于同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使陜西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進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省委、省政府將2018年確定為‘營商環境提升年’。一年來,陜西在簡化辦事流程、減稅降費等方面都做出了大的調整,最大限度為企業讓利。目前看來,成效明顯。”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方光華介紹說,“一方面,在精簡辦事流程上,對一個項目從立項到開工都有了明確要求,這是實質性的變化。另一方面,降低企業水、電、氣等生產性成本。省級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目前也已經基本清理完畢。”
為了充分釋放減稅降費的政策紅利,陜西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按50%征收“六稅兩費”,這一比例是國家政策允許的減稅幅度最高上限標準。除此之外,陜西還放寬了小型微利企業標準并加大所得稅優惠力度,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擴展投資初創科技型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范圍等。“這一系列優惠政策,使得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減輕了負擔,降低了成本,增強了活力。”方光華說。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截至2018年底,我省累計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304.17萬戶,全省新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90.53萬戶,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9.14%和64.01%。在外部環境的評比中,陜西綜合指數排在全國前列。
“可以看出,人們對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更足了。”方光華坦言,“盡管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增長,但有納稅能力的企業比重并不算高。要讓這么多企業成長成為高質量的市場主體,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
如何鞏固我省營商環境提升成效,特別是在問題中尋求新的突破?方光華給出答案:“近年來,政府簡化審批程序、降低制度性成本,這些成功的探索應該制度化,理清‘放’和‘管’的關系,真正把它變成制度性、長遠性的舉措,為長期優化發展打下基礎。”
“去年,全省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2%,低于全國平均值。省委、省政府希望在2020年這一占比能達到58%。為了這一目標,我們還要繼續提升營商環境。”方光華將這一過程形容為“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
在提升市場主體質量方面,方光華認為,應結合陜西的資源與優勢,探索并強化科技型和文化型市場主體的增長和培育,讓這類企業有所保障、更有力量。“營商環境還要和陜西的對外開放相聯系,只有以更高的發展角度來反射營商環境的走向,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三個經濟’。”方光華說。
顏明委員: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的創造力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立豐企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顏明用“親清”形容去年以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他說:“企業和稅務局打交道最多,以前稅務局不會提醒我們報稅中遺漏的問題,現在工作人員會來主動輔導企業,幫助我們檢查報稅情況。”
針對企業最頭疼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顏明認為,某種程度上,人們給民營經濟戴上了“有色眼鏡”,覺得民企是不安全因素,這些看法扭曲了金融界對民企的認知,逐漸形成了“不敢貸、不愿貸”局面,“企業發展的確需要優惠政策,但更在乎公平。”
顏明認為,政府應在擔保環節為企業提供更多便利,同時大力培養民企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做合規合法經營的一分子,真正獲得社會尊敬。
“還應繼續加大涉企收費的減免力度,對亂收費等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切實減輕企業經營成本;要實現各類所有制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平等待遇,有效緩解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顏明表示。
顏明期待,讓企業“事前安心,當下順心,事后放心,未來有信心”能成為政府的一種基因和習慣。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