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北京記者 滿淑涵 唐冰 原登榮
過去一年,我省脫貧攻堅成果顯著: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86萬人,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穩步提高。
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將實施哪些關鍵舉措?今后兩年,陜西如何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出席全國兩會的我省代表、委員聚焦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出謀劃策。
郝際平委員:“旅游+”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明確培育20個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秦巴山區生態文化旅游區就是其中之一。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郝際平表示,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下,構建大巴山旅游環線可促使區域內單一景區建設管理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
“更為重要的是,大巴山旅游環線的構建有利于破解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兩難命題,具有區域發展戰略性示范帶動意義。”郝際平認為,隨著未來幾年安康至嵐皋、平利至鎮坪高速公路陸續建成通車,西渝高鐵開工建設和安張衡鐵路的規劃建設,制約區域發展的交通瓶頸即將打破,對大巴山沿線城口、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巫溪、巫山等縣進行區域性整合,試點建設大巴山旅游環線具有切實可操作性。
郝際平建議,大巴山旅游環線可依托巴山自然保護區的原生態風貌,結合脫貧攻堅和特色產業發展,統籌實施“旅游+”戰略,構建多層次多類型融合的產業格局,打造連接川陜渝鄂的黃金旅游走廊和生態旅游示范區。他同時建議,盡快規劃修建一條連接安嵐、平鎮高速的高速連接通道,為打造大巴山旅游環線提供交通基礎設施支撐。
方蘭代表:
增加兒童公益性投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貧困不僅僅是經濟現象,更是一種綜合現象。教育服務、情感關懷、安全保護等維度的缺失,都在貧困之列。”全國兩會期間,在陜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建議,通過公共物品與服務的供給,增加貧困人口的初始資源稟賦,提高他們的財富創造和再創造的能力。
從事農村經濟研究的方蘭格外關注貧困問題。她在農村走訪調研發現,農村一些留守兒童因缺乏正確的價值引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為此需要國家高度關注。
“相比貧困產生之后調撥資源扶貧而言,將資源預先向兒童養育階段傾斜,防止下一代因教育程度不足而繼續貧困,同樣的經費會產生更多積極效果。”方蘭舉例說,兒童發展投入可以減少疾病、營養不良和撫育等成本,改善個人健康、心理和生理表現,提高兒童長遠的發展能力。同時,還有助于打破“貧困—發育遲緩—終生貧困—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
方蘭建議,優化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制定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公益計劃,除現有的優生健康檢查、營養包計劃,國家還應有針對性地增加對貧困地區兒童公益性投入。同時,構建貧困地區兒童發展保障體系,打破貧困代際傳遞。
寧啟水代表: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實現真脫貧
三年前,商洛市山陽縣南寬坪鎮安家門村村民趙永穩還在山西煤礦打工。現在,照料好家里的3萬多只雞成了他和全家人每天的工作。
“安家門村地處山區,環境好、空氣好,發展生態養殖產業是條好路子。”他說。
在陜全國人大代表寧啟水是該村黨支部書記,他見證了趙永穩家致貧和脫貧的全過程。在他看來,貧困不可怕,選擇一個切合當地實際發展的產業最重要,既能解決當地的優質勞動力就業問題,還能留住外出打工者,增加他們的收入。
“現在村上已經有好幾家和趙永穩一樣養起了土雞,產業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同時,村上的柴胡、豬苓等傳統中藥材產業也得到發展,去年我們全村脫貧38戶。”寧啟水說。
“但目前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還存在怕風險、缺資金和技術弱等問題,阻礙了貧困戶的脫貧步伐。”針對這些問題,寧啟水建議保險公司因地制宜推出相應的農業保險,為農民的意外損失提供保障,提高他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政府牽頭評估擬發展產業,積極為優秀產業作擔保,努力爭取銀行低息或無息貸款;農業、科技等相關部門定期組織農業科技專家下鄉指導,保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