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行召肩扛快遞包 三秦都市報記者 陳飛波 攝
從清晨7點第一趟出發,到次日凌晨1點20分消化完最后一趟貨,快遞小哥羅行召創下了新紀錄。18個小時8趟次派送,單日派件超1500票。 有超預期到件量搬運對體力的考驗,有時間持續長對精力的考驗。冬日的夜風吹在臉上,羅行召的同事感慨:“你的購物狂歡是萬千快遞員的負重前行。”而這個新紀錄,更是往年的3倍。
昨天,記者隨羅行召一起,體驗“雙十一”后快遞員的派送工作,揭秘新紀錄背后的故事。
連續三天 單天派件超1500票
從朱宏路鳳城三路丁字路口的站點領完貨,騎著三輪車再送到位于明光路與鳳城八路的白樺林間、明光路與鳳城十路的文景西區,從“雙十一”當天開始,羅行召每天要派送至少8趟次。18個小時8趟次派送,單天派件超1500票,這是這個“雙十一”以來,他在站點創下的最高紀錄。而這樣的高負荷,他已經持續了3天,隨著外省物流件的抵達,派件量還在持續。
18個小時、8趟次派送、超1500票,這3個數據組合在一起,意味著如果全程人工派送,不算路途時間,18個小時不眠不休不吃飯,每40秒就要送達一件快遞。這是動漫里超人也達不到的數據,那羅行召是怎么做到的呢?
昨天11點半,羅行召在站點領貨,倉庫里寫著“105”的區域里,都是他將要派送的包裹。記者現場看到,他熟練地掏出兩個高1米5、直徑1米2左右的大袋子,其中有蛇皮袋,也有寫著申通字樣的轉運包。他蹲在地上,將同事碼放的快遞一件件裝進大袋子里,再用一塊布將袋口封好,轉身將幾個大件固定在車頂。此時,同事已將他的三輪快遞車裝滿,并將數量記在他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
“一個85件、一個87件,這一趟還有些大件。”說話間,羅行召將快遞包扛上車頂,并用繩子固定好。“這一車一個小時就送完了。”一路上,羅行召并沒有像前幾年一樣,匆忙撥打電話和客戶約定取件地點,而是輕車熟路地一路向北,一個拐彎將車開進了林間集市的商混樓下。
羅行召將快遞車停放在林間集市一家菜鳥驛站門前,打開包裹逐一卸貨,老板娘手持一個手機模樣的掃描工具,每件快遞上粘貼一張小紙片,對著小紙片一掃,羅行召就將快遞存在了店內的貨架上。兩人全程無交流,但非常默契。僅6分半鐘,172件大小不一、款式各異的包裹,已經整齊地碼在了貨架上。
羅行召笑著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合作的網點,在這種大型小區特別適用,收件人收到短信后,在自己方便的時間來取,我們派送時也不再需要逐一撥打電話。這是今年‘雙十一’的最大改變。”
小羅整理快速貨物 三秦都市報記者 陳飛波 攝
工作太忙 好幾天沒見孩子
6分半時間送完了當天最輕松的172件快遞,羅行召喝了一口紅牛,鎖好車門再次上路。這些快遞要送的都是商戶,沿街送達面對面簽收,而且往往都是大件。這也是羅行召這個“雙十一”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
只見他穩穩地開著車,絕大多數時候走到商戶門前,一聲吆喝就喊出了店主,雙方當面簽收,提前連電話都不用打。羅行召說:“這部分還是原始的配送方法,也是最消耗體力的,但咱也要維護好,畢竟商戶也是發快遞最多的。”
剩下的45分鐘時間里,羅行召穿梭在鳳城十路至鳳城七路之間,臨街商鋪、小區底商都是他要派送的地點。“我們習慣把一件快遞的派送叫完成一票,我這1500票確實比往年多得多。其實我這個區域,市民購買的量比這個大得多,我同事給我支援,我們組成了小分隊,這才讓這個‘雙十一’穩穩的。”
記者了解到,羅行召所在的站點,負責區域東到貞觀路,西到西三環,北到北三環,南到北二環,32名快遞員,在這個“雙十一”日派送量超25000票,創站點建成以來新高。羅行召告訴記者:“與往年雇用臨時工不熟悉區域、不熟悉行業、投訴多相比,今年我和同事成立了‘共進午餐’小分隊。比如他們片區這個時間段到貨少,他們就支援我,然后我請他們吃飯,10塊錢的炒米飯或者面條隨便選。”
雖說從總量上來說,截至11月15日20點,羅行召所在的快遞公司,中轉運營模式完美收官,順利恢復常態化運營,但仍有將近一周的高峰期,有收貨、換貨也有退貨。
小羅將快遞送到客戶手中 三秦都市報記者 陳飛波 攝
采訪最后,今年35歲、已在這行干了3年的羅行召感慨地說:“如今網購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快遞行業的發展也越來越精細化,今年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接到客戶催快遞的電話,可見大家對快遞員也越來越理解,這讓我的職業認同感更強、更感動,現在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我孩子今年小升初,但3天來我每天早上5點出門,凌晨2點多才回家,幾天都沒見他了,怪想的。” 記者李佳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