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趙婧
“高山云霧出好茶”。11月12日,省政協視察團一行來到素有“大秦嶺封面”之稱的商南縣,就我省茶產業發展情況,實地走訪多個生態茶園和茶產業基地,并在商洛召開座談會,圍繞茶葉變“金葉”積極建言獻策。
北緯33度,中國西北最北端的優質茶區。上世紀60年代,在全國人大代表張淑珍的帶領下,實現了商南茶從無到有。從1987年商南茶首次量產,到如今商南縣共建有茶園25萬畝,年產茶5600噸,產值突破9億元,并帶動2.4萬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元,走過了艱難發展路。如今,茶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我有一個問題。”在商洛市政府一間會議室里,十屆省政協委員孫維維開門見山地說,在商南縣白茶基地,看著正處于休眠期的萬畝白茶既驚喜又擔憂。“眼見當地農民找到一條脫貧致富路,我欣喜萬分,但是大規模選種白茶是否會存在一定經營風險?”
“我也有類似的疑問。”坐在一旁的省政協委員周興長說,通過對多個茶園及茶葉基地的觀察,發現除去白茶,商南還引進了綠茶、紅茶、茯茶等多個品種。
“如果僅為他人做嫁衣,提供加工茶葉的原材料,是否會不利于突出地域特色?”作為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興長對國內茶產業激烈競爭形勢了如指掌。如何避免茶葉品種被同質化,成為當下所有茶企面臨的共同課題。“浙江有龍井茶,福建有烏龍茶,云南有普洱茶,那什么茶最能代表陜西特色?”他意味深長地問道。
如何做大做強茶企業品牌,如何增強集約化經營模式,如何在內涵式發展上下功夫……與會委員、專家、學者拋出話題,商洛市副市長李育江積極回應。
李育江說,商洛雖有“秦嶺泉茗”“商山紅”等品牌茶,但因特殊地理因素導致茶產量偏低,當地只能在提高茶葉品質、增加茶葉品種、開發茶產業等方面尋找突破點。
提升茶葉“含金量”,離不開技術、人才、資金、項目等因素的支撐。“懇請省政協協調并呼吁省級相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幫助我們將茶產業做大做強。”李育江道出心聲。
“香氣獨特、滋味鮮醇、耐沖泡。”安康學院茶學副教授紀昌中說,這就是商洛茶葉的顯著特點。
如何讓商洛產的茶更多走進老陜生活?“以市場為導向做大茶產業。”十一屆省政協副主席馮月菊在會上指出,要秉持“綠色至上”的理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壯大一批上規模、產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加快茶產業轉型;立足資源稟賦,依托產業基礎,引導現有茶葉品牌進行區域整合,打造標志性陜茶品牌;將茶產業發展與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講好陜茶故事。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