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城區鳥瞰。
位于渭南經開區的中國酵素城。
富平柿餅富了百姓。
渭南體育中心體育場。
貧困戶分紅大會。本文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工業新城強勢崛起
3年前,在工程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彭浩,準備開辦一家酵素生產企業。經過多次考察,他最終在位于渭南經開區、尚處于試運營階段的中國酵素城注冊成立了天酵酵素公司。
事實證明,彭浩的眼光很不錯。今年5月10日,中國酵素城正式投入運營。作為我國首個建成投用的生物發酵產業園,目前,園區已成功申報全國首家以酵素研究為主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功能性酵素指標數據庫,成立了全國首家省級酵素標準化委員會,并吸引了30家國內知名酵素企業入駐,累計研發新產品超百種。2018年,還在試運營階段,園區年產值就已突破10億元。
這只是渭南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聚焦追趕超越目標、“五個扎實”要求和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項目為王”,在不斷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三次產業比例由2013年的15:55.1:29.9調整為2018年的16.8:42:41.2,初步形成了以一產為基礎、二產為主導、三產快速發展的產業格局,全市發展動能持續聚集,新活力不斷釋放,經濟社會步入結構優化、質效提升的新階段。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為了彌補歷史欠賬、補齊工業短板,近年來,渭南市通過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非公經濟,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激活工業企業活力,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工業經濟的提質增效。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精細化工、裝備制造、食品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為代表的5大產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2018年,渭南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969.62億元,比2013年增加了241.15億元,工業已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五個振興”煥發鄉村活力
進入9月,就進入了冬棗集中上市的季節。每到這個時候,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就會迎來全國各地的客商洽談采購,每天都有六七十輛貨車從這里“滿載而歸”。作為“中國冬棗第一村”,2018年,小坡村的冬棗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量約1.8萬噸,總產值達1.2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7萬元。
事實上,在今天的渭南市,除了大荔的冬棗享譽全國外,白水的蘋果、蒲城的酥梨、臨渭的葡萄、合陽的紅提、富平的柿子、韓城的花椒……也都是在全國叫得響的特色品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繪就了一幅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壯美畫卷。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渭南市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糧食產量實現“十四連豐”。在此基礎上,渭南市大力發展現代果業,水果面積達到390萬畝,總產量達460萬噸,產值達160億元。此外,經過10余年發展,渭南市設施蔬菜面積也已達124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41%。
與此同時,渭南市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實施“頭雁”提升和“雛雁”培養工程,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等方式,千方百計激勵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這個大舞臺。目前已建立省級實訓基地22個,培育認定職業農民7300多人。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渭南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繼承創新優秀鄉土文化,塑形鑄魂、移風易俗,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市2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渭南市編制出臺了《鄉村空間布局建設規劃》,并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97個,20個村入選國家首批“綠色村莊”,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渭南市還高度重視農村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開展了農村黨組織“爭百強、創示范,村村達標”活動,建成達標村1711個,覆蓋面達82%。在此基礎上,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推廣“支部+”模式,建立“聯村大黨委”24個、產業鏈黨支部267個,輻射帶動貧困人口1.3萬人。
按照《渭南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確定的發展目標,到2035年,渭南市將基本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地和全域美麗鄉村示范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初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軟實力”成為“新名片”
3月10日,2019中甲聯賽渭南賽區首戰打響。當天,省內及鄰近省份的26370名球迷涌入渭南市體育中心體育場觀看比賽,創下了該體育場足球比賽上座率新高。58家媒體、162名記者參與賽事報道。關于“中甲、渭南”的百度詞條多達77.1萬條,網友對渭南的保障和服務工作更是贊不絕口。賽后廣大球迷高呼“感謝渭南”的視頻傳遍微信朋友圈,獲得大量網友、球迷評論、轉發、點贊……
能承接中甲這樣高水平的足球聯賽,與渭南承辦大賽的豐富經驗密不可分。近年來,渭南市已先后舉辦“絲綢之路”國際青年足球錦標賽、馬拉松賽、世界名校龍舟大賽、全運會(男、女)籃球預賽、NBL全國男子籃球聯賽、WCBA全國女子籃球聯賽等國家級以上賽事14項、省市級賽事22項共2900多場次,比賽天數超過200天,參與人數達370萬人次。“運動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已經成為奮進渭南的一張新名片。
不僅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提升城市的“軟實力”,渭南市還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中心城市有五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非遺館)、縣縣有兩館(文化館、圖書館)、鎮鎮(街道)有文化站、村村(社區)有文化室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形成;《關中往事》《玫瑰花開》《家園》等多部文藝精品榮獲中央和省上大獎;全力打造了“一元劇場”“四進零距”“青春之夢”等獨具渭南特色的文化品牌,其中“一元劇場”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被中宣部作為文化體制改革亮點向全國推廣;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渭南市目前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項、傳承人15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9項、傳承人102人,基本形成了以國家級項目為骨干、省級項目為重點、市級和縣級項目為基礎的四級保護體系。
此外,依托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旅游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2018年,渭南市共接待中外游客72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70億元。
體育、旅游、文化的融合發展,為渭南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也逐步提升了這座城市的精氣神。
辦好民生事 贏得百姓心
5月7日,省政府門戶網站發布《關于周至縣等23個縣脫貧退出的公告》,同意23個縣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其中,渭南市澄城縣、合陽縣、蒲城縣、富平縣名列其中。這也意味著,渭南市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脫貧攻堅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高質量脫貧的根本之策,在全面推廣“村黨組織+”“村村建園”“果園托管”等產業扶貧模式的基礎上,總結出“村黨組織+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園+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同時,渭南市還從就業扶貧、生態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多個方面入手,努力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來,渭南市大力實施“千校達標”工程,累計創建標準化學校810所,基本實現了全市學校標準化。在此基礎上,渭南市實施了“城區百所學校建設”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擴建學校58所,增加學位5萬多個,新建改擴建校舍130萬平方米,全部消除了“土操場”,基本形成了“交流有網絡、上課有電子白板、備課有電子備課室”的現代化教學環境。
醫療是民生之需。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堅持以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啟動實施“健康渭南”戰略,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全力破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難題。2017年4月,城市公立醫院實行藥品耗材“兩票制”,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通過對口幫扶、優質資源下沉等方式,實現了50%的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90%的患者在縣域內就診的目標;全市擁有達標二級醫院35家,鄉鎮衛生院198家,村衛生室3221家,群眾看病就醫得到基本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渭南市始終將“穩就業、促創業、防失業”作為就業創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完善實施各項就業創業政策舉措,全方位抓好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幫扶。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4.5萬人。
渭南,交出了一份既有溫度又有質感的“民生答卷”。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奮斗力量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91年前,發生在這里的渭華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在北方領導的規模最大的武裝起義,為陜甘革命根據地成功創建奠定了堅實基礎;82年前,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約4萬多人,從這里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擊日本侵略者,并一舉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71年前,洛河東岸蒲城永豐的血戰,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戰役,為解放渭北、解放西安乃至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組織工作質量提升為主線,通過實行規范化要求、項目化管理、數據化分析、責任化落實“四化機制”,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渭南市持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在加快建設渭華干部學院和富平干部學院兩個培訓基地的同時,組織220多個市縣部門的黨員赴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尋找初心之旅”活動,并參與舉辦了紀念渭華起義90周年座談會、八路軍120師抗日誓師紀念碑落成儀式、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80周年等紀念活動。創新提出“講政治、敢擔當、改作風”專題教育“654”工作布局,深入開展作風問題專項排查整治,11個縣(市、區)、83個市直部門自查問題397個,提出整改措施369條。
為了推進各領域黨建工作任務落實落細,渭南市在全省首先制定了《基層黨建工作基本規范》,對七大領域黨建工作,從組織、工作、管理、活動和保障5個方面進行規范。
在強化督查落實方面,渭南市常態化開展“抓黨建促發展、抓規范促提升”主題活動,采取“大宣講、大督查、大調研”的方式,把發現問題與推進整改、挖掘亮點與推廣經驗、摸清實情與提升質量相融合,確保了中央和省上各項決策部署在渭南落地生根。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渭南正以昂揚的精神狀態,譜寫新時代更加出彩的新篇章。(記者 姚志偉)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