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演員們在表演安塞腰鼓
□記者張姣姣
連片的蘋果樹、紫色薰衣草花海、熱帶風情植物……走進南溝生態農業示范園,放眼望去讓人賞心悅目。8月11日,“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團來到延安市安塞區,探尋南溝村拔窮根脫窮帽變化奧秘,品味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民間藝術魅力。
“果樹認養”開辟售果新渠道
據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駐村干部張光紅介紹,2014年前,南溝村還是全區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這里交通閉塞,村集體經濟薄弱。群眾調侃南溝有“三難”:出行難、娶媳婦難、村干部干事難。
窮則思變。2015年,南溝村外出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張維斌回鄉幫助村民創業,全面啟動集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旅游為一體的南溝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園區由長安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總規控面積24平方公里,總投資19.68億元,自正式開園以來,園區已累計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實現產值3000余萬元。
“我們采取‘果樹認養’的方式,開辟了蘋果銷售的新渠道。”張光紅說,現在只要花三百元就可以認養一棵蘋果樹,獲得它一年的采摘權,等到收獲季節,香甜味美的南溝蘋果便可送到“認養者”手中。“果樹認養”既解決了農民賣果難問題,也提高了農戶收入。
“三變”變出“白天鵝”
拔窮根摘窮帽,南溝村探索出了一條圍繞人、地、資金、農業經營主體、村級集體經濟的“三變”改革之路,走出了一條企業發展、群眾脫貧的新路子。
今年54歲的張志蓮因病致貧,她和老伴都有慢性病,“三變”改革中,她將家中12畝土地入股到公司,她和老伴都被蘋果示范園聘請為清潔工,收入也增加了。張志蓮說:“如今我和愛人的工資能包住家里的日常開銷和治病買藥。果園今年已經掛果,每年還可以得到收益分紅,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三變”由原來的“三難”到現在的“三大跨越”:即由一個偏僻落后的拐溝村,發展建設成延安市鄉村旅游的示范村;由一個班子軟弱渙散、集體經濟薄弱的空殼村,發展成班子堅強有力、村集體經濟每年有12.4萬穩定收入的經濟強村;由一個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元的貧困村,發展成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萬元的富裕村,南溝村實現了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華麗轉變。
發展文旅產業決勝脫貧攻堅
在感受南溝村華麗蛻變后,記者走進安塞區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品味民間藝術魅力。
“腰鼓之鄉”“剪紙之鄉”“民歌之鄉”“繪畫之鄉”“中國曲藝之鄉”已成為安塞的“五張名片”。2018年以來,安塞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黃土風情文化資源優勢,將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載文化,著力讓文化走出去、游客走進來、產業做起來、市場火起來、貧困群眾富起來,走出了一條文化+農業、文化+旅游,文農旅深度融合促脫貧的新路子,文旅產業已成為安塞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目前,安塞區馮家營“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東方畢加索”繪畫村已經開始試運營。截至目前,馮家營“千人腰鼓”表演村累計演出53場,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魏塔“東方畢加索”繪畫村接待游客近萬人次。在幾個文化村的帶動下,全區累計接待游客216.6萬人次,同比增長162.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06億元,同比增長311.5%。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