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延安市安塞區按照“文化輸出、旅游導入”和“文化養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堅持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抓手,文旅產業已成為安塞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安塞區有陜北說書、剪紙、民歌等各類民間文化藝術人才16686人,其中腰鼓手10616人。圖為8月11日馮家營村安塞腰鼓表演。 8月11日,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駐村干部張光紅介紹:認養果樹,做個快樂的城里“果農”。以上照片均由記者 肖曉良攝 8月7日拍攝的吳起縣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
延安,既是黃河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革命的根據地。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延安,看到毛澤東住在簡陋的窯洞,周恩來睡的是土炕,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他從中發現一種獨特的力量。他把這種力量稱作“東方魔力”,并斷言這是中華民族的“興國之光”。
延安,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壯麗詩篇。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高舉抗日救亡旗幟,率領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艱難險阻,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西延安吳起鎮。此后,中國共產黨從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平,解放了全中國。
如今,這片紅色的土地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尋訪延安的紅色印記
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連日來,在延安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等地,“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團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心中的感動和震撼前所未有。
8月,正值盛夏。走在延川縣永坪鎮的大街上,“永坪會師”的雕塑聳立在道路環島中央。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與陜甘紅軍勝利會師,成為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支紅軍。延川縣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馮延東告訴記者:“永坪鎮早在紅二十五軍到來之前,就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活動中心,是西北紅軍的根據地。”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這是毛澤東親自指揮“切尾巴”戰役勝利后,所賦詩中對吳起艱險地理環境的真實寫照。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進入陜北蘇區的大門——吳起鎮,勝利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而國民黨軍隊緊接著追了上來。中央紅軍在沒來得及吃一頓飽飯的情況下又投入激烈的戰斗中。經過數小時的激戰,中央紅軍切斷了長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結束了長征的最后一仗,宣告了蔣介石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陰謀破產。
1935年11月6日一大早,紅一方面軍各部和紅十五軍團部分指戰員從駐地向甘泉縣象鼻子灣村集結。當日12時,天空飄起鵝毛大雪,毛澤東在這里第一次總結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并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長征勝利結束了,敵人圍追堵截的計劃破產了!”“長征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它將載入史冊。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如今這里綠樹成蔭。在吳起縣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來自紅軍小學等學校的小學生在這里當起了小講解員。他們語速歡快地打著快板,訴說著歷史,講述著如今的好生活。
在延安南部的富縣,1935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這里對國民黨軍發起進攻,打響了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最后一戰,這是一場被毛澤東稱為“奠基禮”的戰役——直羅鎮戰役。
直羅鎮戰役中,活躍著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的一支少共營,他們大多數都是12歲至15歲的少年。直羅鎮戰役前夕,少共營12名紅軍戰士化裝潛入國民黨軍駐地黑水寺偵察敵情,情報送出后在返回途中與國民黨軍相遇,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俘,后被殘忍殺害。直羅鎮戰役勝利了。小戰士們沒有留下名字,只留下帶血汗的腳印和英勇的事跡。紅軍指戰員們將這12名戰士集中安葬在一起,立碑永記。
……
在延安,還有更多的紅色事跡感動著我們。“切尾巴”戰役、直羅鎮戰役、“雪地講話”,一個個重要的節點,為紅軍長征落腳延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勝利會師、瓦窯堡會議、東征抗日,為全民族抗日戰爭勝利帶來了希望。
紅色圣地散發多彩之光
蜿蜒的山溝溝,藍藍的天,火紅的太陽躍出地平線。
長征精神不僅輝映全黨全國,而且在革命老區煥發出耀眼的光芒。近年來,作為長征的落腳地,延安開始了小康路上的新長征:發展紅色旅游、扶持綠色產業、加快黑色能源經濟轉型……紅色圣地正在變為一座多彩之城。
8月13日,記者走進富縣綠平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智能分選加工車間。在這里,一顆顆蘋果必須經過清洗、分揀、糖分測量等重重“關卡”,才能被裝入箱內,送往全國各地消費者手中。
“延安的蘋果都論個賣,一個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價格,就必須有過硬的質量。”富縣綠平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錄平告訴記者,這條智能選果線最“牛”的地方,是每秒可為蘋果拍攝17張照片,來檢測蘋果是否有霉心病。這就相當于醫院的CT一樣,蘋果內部是否有問題,里面有沒有蟲子,一目了然。
記者了解到,延安市在蘋果精細管理普及推廣的基礎上,創新推出了在蘋果分揀、包裝、冷藏冷鏈和市場營銷等環節上的后整理舉措,累計建成智能選果線64條、冷氣庫109萬噸。“蘋果的質量整體上了一個檔次,自然就能賣出好價錢。”張錄平說。
去年,延安通過蘋果產業后整理,帶動蘋果產值增加18億元,果農人均增收2510元。
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生態農業示范園,大片的薰衣草花海、異域風情的建筑物、碩果累累的蘋果園讓游客眼前一亮,紛紛贊嘆:“這哪里是黃土高坡,分明就是生態優美的度假小鎮!”更有趣的是,就連村上羊圈的圍墻上,也畫著各種可愛的卡通畫,儼然成了羊兒們的“幼兒園”。
南溝村駐村干部張光紅介紹,現在只要花300元就可以在南溝村認養一棵蘋果樹,獲得它一年的采摘權。等到收獲季節,香脆的蘋果將第一時間送到“認養者”手中。這樣的方式,既解決了農民賣果難,又開辟出銷售新渠道,還提高了農戶收入。
隨著“三變”改革的推進,南溝村村民形成了多元穩定的增收渠道。這個曾經偏僻落后的山區村落華麗轉身為鄉村旅游示范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萬元。
延安的巨變,更是在這組數據中體現——
2018年,延安市生產總值1558.9億元,是1949年的4585倍,19.5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3個國定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由13.2%降至0.66%,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
“三區九園”工業框架基本形成,14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8個農產品加工園區、6大文化旅游產業園區、17個現代商貿物流園區加快建設,17個縣域工業集中區入園企業達到481戶,實現營業收入489億元;
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累計實施退耕還林1077.5萬畝,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2.5%,植被覆蓋度達到81.3%;
延安還實施了延河等主要河流的治理和治溝造地工程,年入黃河泥沙由治理前的2.58億噸下降到0.31億噸,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
如今的延安,看不到荒山禿嶺的蒼涼,再難見黃土彌漫飛揚;在溝溝壑壑青綠的底色中,爛漫的山花、搖曳的果實,點綴出一幅多彩延安的油畫。在這里,共產黨人迎難而上、不懈拼搏的奮進姿態始終如一,初心不改、偉志不移。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