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徐州12月14日消息(記者 張鴻昊 楊守華)記者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昨天(13日)在江蘇徐州召開的會議上了解到,我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社會民生歷史遺留問題基本解決,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城鄉面貌持續改善,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轉型的內生動力增強。
泛舟于江蘇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只見碧波蕩漾,水天一色。很多人不會想到,這個湖闊景美的國家濕地公園,以前是一個采煤塌陷地。
2010年2月,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綜合整治工程開工,該工程是江蘇省建國以來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項目,整治面積1.74萬畝。在此基礎上,2011年4月,潘安湖濕地公園建設項目啟動實施。2012年10月,一期5平方公里開園,形成了5000畝湖面,2000畝濕地的生態格局。2014年5月,二期工程建成運營,占地3829畝。
近年來,徐州通過“荒山綠化、顯山露水、退漁還湖、宕口修復、生態濕地、去港還湖、擴湖增水”等典型項目,對山水資源持續進行生態治理和修復,做足“山水”文章,把百年煤城變成了山水相依的生態新城。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礦產處副處長陳耀輝介紹,近年來,徐州市通過開展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先后完成了九里湖、潘安湖等一批重大生態再造工程,累計治理面積逾20萬畝。同時加大力度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廢棄露采礦山修復治理,實施工礦廢棄地復墾5.71萬畝,治理廢棄露采礦山4500畝,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較為顯著的地區之一。
在距離徐州近300公里的山東省新泰市,是全國60個重點采煤縣(市)之一,煤炭產業占據全市財政收入輝煌時期達到了70%,然而隨著資源的枯竭,煤炭產業占財政收入的比例如今已下降到了30%。痛定思痛,當地政府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規模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泰市近年來大力發展光電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產業,以及電子商務、智慧物流、全域旅游等新業態。新興產業增幅連續5年在15%以上,電商交易連續4年保持35%以上增幅。”新泰市長趙書剛說。
截至目前,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已累計獲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近1600億元。針對獨立工礦區和采煤沉陷區的發展困難,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力度逐年增大,2013年起至今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約170億元,支持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財政也相繼將獨立工礦區和采煤沉陷區納入了專項轉移支付范圍,對改善礦區生產條件和群眾基本生活條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據統計,資源枯竭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由轉型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到轉型后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我國資源型城市多達262個,其中成長型和成熟型城市占三分之二。周曉飛認為,從中長期來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產業轉型。要避免這些城市重蹈“礦竭城衰”的覆轍,必須要加快培育壯大多元并舉、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徹底改變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的產業格局,才能增強資源型地區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