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晶
10月24日,2018年中國經濟社會論壇在西安舉行。會上,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任保平,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陜西宏觀經濟與經濟增長質量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鈔小靜,省政協常委、省總商會副會長、陜西億杰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高志圍繞我國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接受了記者采訪。
任保平: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評判體系
今年是任保平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十個年頭。10年前他就意識到,追求速度規模的經濟發展方式該轉型了。
“過去我們對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快和慢來作為評價體系。”任保平說,這就意味著以前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圍繞GDP或人均GDP。而現在,我們要從速度規模轉到質量效益,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看它是不是發展的好。
任保平說,現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評判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整體社會向高質量發展缺少一個標準導向和引導體系,“因此在當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構建起高質量發展的標準以及評判體系。”
“我們的評價標準要從單一的GDP指標轉向一個綜合指標上來。”任保平研究發現,這個綜合指標包含著經濟發展的有效性、經濟結構的協調性、經濟發展的創新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運行的平穩性。
任保平建議,要建立多用質量效益指標去考核各類主體的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建立把數量型政策與質量型政策相結合、長期政策與短期政策相結合、把正向引導與負面約束相結合的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宏觀方面要堅持效率標準、在中觀方面要堅持結構協調標準、在微觀方面要堅持市場標準的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此外,還要建立對經濟發展實施動態監測的高質量發展的統計體系,建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結構、創新成果質量、經濟可持續性的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評價體系,以及要把質量提高、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的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體系。
鈔小靜:要從創新動力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上去突破
“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的過程。”鈔小靜說,就像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是有其內在驅動機制的。我們要轉向高質量發展,就要從中找尋經濟轉型發展的制約因素,從制約因素中甄別哪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鈔小靜認為,從經濟發展的條件、過程和結果視角來看,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顯著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發展動力、發展結構和發展效率三個層面。因此,所有突破性因素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發展中創新動力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兩個方面。
“我們原來是靠數量的發展,要轉變為依靠創新。我國應從創新驅動的條件改善、過程完善、結果提升等三個維度釋放和開啟潛在的發展動力,充分發揮創新引領發展質態升級的作用。”鈔小靜表示。
“另外的一個突破點就是提高人力資本質量。”鈔小靜說,以前的經濟發展更多的是靠人口紅利,也就是用廉價的勞動力、勞動力數量的優勢去發展經濟。而未來,要提高勞動力的內在素質和能力,優化配置人力資本,并為保證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方向一致提供正向激勵,從而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陳高志: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思想引領一切。”陳高志表示,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是經濟實現由大到強的核心與關鍵。
“新發展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陳高志說,新發展理念首先要求我們注重創新變革,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核動力。民營企業只有加快科技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盡快適應當前新形勢,才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他說,要借助當前各級政府對民營企業有利的政策優勢,積極參與“混合所有制”和“軍民融合”,讓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在平等的市場平臺上建立合作、共享合作,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在高質量發展的契機下,民營企業要借助政府搭建的良好平臺,與國有企業‘抱團取暖’,和有經驗的大企業實現‘借船出海’,通過海外商協會組織加快‘跨國合資合作’;要整合全球資源作為自己的資源,整合全球優勢變為自己的優勢,拓展企業發展的國際化特色之路。”陳高志表示。
他呼吁,“民營企業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要樹立綠色環保的生態文明觀,堅持綠色發展,貫徹高質量發展的環保理念。”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