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王振海: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
□ 王惠玲
“我曾先后四次沿黃河區域調研,只有深入基層,才能了解實情,發揮好政協力量。”省政協委員王振海在調研中發現,沿黃區域雖然自然生態資源富集、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基礎薄弱、人口普遍外流、貧困比例高,現有條件難以支撐沿線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城鎮化等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需求。
陜西沿黃區域除北部神木、府谷和韓城市GDP總量較高外,其余縣市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較低。沿黃區域13縣(市)發展兩極分化,缺乏引領性中心城市,共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王振海講道:“沿黃區域大部分地方人口外流現象嚴重,與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需要有一批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項目支持沿黃生態城鎮帶的提升和發展。”
王振海建議,由省發改委牽頭,對沿黃區域的開發和提升進行頂層設計,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沿黃區域沿線脫貧攻堅相結合。加強招商引資工作,鼓勵各類企業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相互協作,增加區域內優勢資源互補,減少惡性競爭,逐步完成沿黃區域整體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或行業競爭力。
“目前,雖然沿黃公路已經通車,但受地形局限,周邊路網密度低,且水運無法全線通航。”王振海建議,省政府應牽頭制定沿黃區域相關扶持政策,給予沿線區域優惠政策,通過基礎設施提升、生態恢復、文化復興等手段,促進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沿黃路真正打造成一條造福百姓的生態觀光致富路”的要求,我省已啟動了沿黃生態城鎮帶工程頂層設計等工作。“政策的落實至關重要。”王振海認為,只有將頂層設計扎實推進到基層,才能真正造福沿黃區域建設。他建議,由省、市政府聯動,對于沿黃區域內各項工作開展,制定年度目標任務,明確目標主體責任。并在各級政府內建立專項考核機制,加大沿黃區域內的考核力度。

省政協委員趙力強:設立統籌機構 避免各自為戰
□ 記者 吳軍禮
榆林已經制定了《榆林市沿黃生態城鎮帶實施方案》,渭南、延安還按兵不動;延安、榆林已經開工建設的沿黃公路,部分路段山體卻沒有加固、減速帶配套設施等也沒有就緒;不同市縣、不同路段的美化、綠化各不相同,沒有固定“妝容”……
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趙力強在“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月度協商會上發言時,列舉了各地、各部門因為缺乏統籌協調而在建設中發生的“窘況”。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涉及陜西4市12縣,由于沒有宏觀管理機構的統籌協調,因此各地在經濟規劃、品牌塑造等重大事宜上經常各自為戰。
缺少統籌協調、沒有統一規劃,再加上部分地區建設發展上“視野不寬、站位不高、創意不足”,導致在產業發展上也存在盲目建設現象。這就形成了產業特色弱化、產業項目雷同。例如,綏德縣和吳堡縣同時建造奇石館;延長縣和吳堡縣同時策劃黃河漂流項目;延長、綏德、吳堡三縣同時開發紅棗采摘項目。
趙力強建議在省級層面成立沿黃生態城鎮帶發展管理協調辦公室,統籌協調沿黃生態城鎮帶區域品牌構建、宣傳,以及跨省合作等重大事宜。
此外,他還建議由交通、發改、財政等省級部門,以及渭南、延安、榆林等市形成合力,設立沿黃觀光公路管理協調機制。“協調機制辦公室應設在省交通廳,定期召開協調會,負責統一協調、處理沿黃公路在規劃、建設、管理、維護等方面的問題。”趙力強說。
趙力強建議依托黃河資源優勢和文化傳承,用國際視野和營銷渠道,秦、晉、蒙聯合打造“中華黃河文明精品展示區”“秦晉黃河文化公園”文化旅游品牌。并重點打造黃河瀑布、乾坤灣、史圣文化等景區品牌;利用大棗、林果、雜糧、馬鈴薯等產品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同時強化秦晉合作,推動資源共享、文旅開發、農業協作、生態共建等方面的經驗探索。

延安市政協副主席黑樹林:打造“公路+城鎮+旅游+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記者吳軍禮
“打造黃河沿岸‘公路+城鎮+旅游+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做到統一規劃、統一施工、同步發揮效益,將促進我省黃河沿岸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延安市政協副主席黑樹林在“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月度協商會發言時說。
讓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中公路、城鎮、旅游、特色產業有機融合,首先要解決沿黃公路暢通問題。
黑樹林說,目前沿黃公路全線采用兩種技術標準:從渭南到延安市宜川縣309國道以南約200公里為二級公路標準;從宜川縣309國道以北至榆林府谷600多公里,為三級公路標準,這占到沿黃公路總里程75%左右,行車速度限定在每小時30公里。黑樹林認為,這一路段山大、溝深、坡陡、彎道多,三級標準很難保證車輛安全暢行。
因此,他建議按照二級公路和旅游專線建設標準,對現有設計進行完善,改造現有三級路段,同時把沿黃公路建設與旅游產業帶建設融合,并將通往沿線城鎮、景區、產業園的道路納入沿黃公路項目,然后投資擴建。
道路改造升級后,要以此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以生態旅游為目標,加快生態城鎮建設。
在旅游打造上,黑樹林建議按照春季觀花、秋季賞葉、四季有景、處處是景理念,提高整體景觀風貌設計水平。“既要有人為景觀‘萬頃碧綠一點紅’的奇異,又要有自然景觀‘滿山紅遍盡爛漫’的全域生態旅游線。”黑樹林說。
在產業打造上,黑樹林建議相關部門設立黃河沿岸特色農業設施建設治理項目,解決黃河沿岸地區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中的土地、水利條件差等問題。

省政協委員宋阿麗: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 李欣怡
“要致富,先修路。”省政協委員、西北(陜西)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阿麗認為,沿黃公路的建成通行,對沿線歷史文化傳承、旅游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經濟合作、群眾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為進一步加快沿黃生態城鎮建設,宋阿麗建議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升沿黃公路沿線景觀效果,制定出臺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鼓勵優先發展林業、休閑觀光旅游等低碳、綠色產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開發戰略,防止破壞生態。在沿黃公路沿線兩側栽植護路林帶,鼓勵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群眾自發定點栽植,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景觀效果,增強生態保護功能。同時,實行沿黃道路景觀帶“路長制”,加快推進景觀帶建設。
針對沿黃區域整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沿線城鎮交通網絡不通暢、旅游產業開發力度不夠等問題,宋阿麗建議省級層面加大資金整合力度,設立沿黃生態城鎮帶專項資金,成立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開發引導基金,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方參與,精準投放到沿黃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現代物流等領域。同時,建議由省政府牽頭,引進陜旅等大型旅游開發企業,統一策劃開發沿黃生態城鎮帶旅游項目,支持沿黃沿線打造特色小鎮、自駕游目的地等項目。此外,還應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按照沿線各地“一地一品”的思路,統籌規劃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利用網絡、電商等渠道解決銷路不暢問題,創造就業崗位,促進農民脫貧增收。

省政協委員常勇:在沿黃生態城鎮布局農副產品加工業
□ 李欣怡
“沿黃生態城鎮帶農作物質量好,但多年來并未賣上價格。我認為這是該區域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省政協委員、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常勇,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針對沿黃生態城鎮帶農副產品加工業布局不均、沿黃生態城鎮帶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不完善、“農業生態教育培訓”還未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
常勇建議,在沿黃生態城鎮布局農副產品加工業,可充分發揮陜北自然資源優勢,促進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健康發展,降低農副產品加工成本。同時,可利用當地勞動力和廠房建設用地資源,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脫貧致富,還可與旅游業形成良性互動。
沿黃生態城鎮帶涉及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風沙灘水區和土石山區,農業資源豐富。常勇認為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搞好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通過示范區建設,可實現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和展示,加快農業科技的普及推廣應用。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農業生態教育培訓”顯得尤為重要。據國內外相關專家研究,城市青少年所患一些精神疾病與不接觸或少接觸綠色生態的大自然有關。常勇建議應建立“農業生態教育培訓”基地,提高青少年學農愛農的積極性,并通過在沿黃布局以區域農業生態歷史沿革、動植物發展歷史演進、現代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為主的農業生態教育培訓,將農業生態教育培訓納入中小學教育之中。采取“夏令營”“體驗游”等形式,將“體驗教育+農事教育+自然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土壤、昆蟲、植物、動物等農事活動,實現都市人體驗自然、療愈心靈的“田園夢”。

西安科技大學教授崔琰:提升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品質
□ 記者 張姣姣
“沿黃公路主線已全線建成,但各地市路段技術標準和實際路況差距較大,沿線城鎮服務區、停車泊位等服務功能不足,通往沿線各城鎮的支線(路)建設也不足。”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崔琰經多次考察調研后發現,沿黃公路沿線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但文化性與景觀的協調性較弱,而且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連接性、過渡性較差。同時,由于各鄉鎮與沿黃公路的連接度參差不齊,沿黃公路的輻射作用也有所不同,特別是與沿黃觀光線連接度較低的村鎮實際受益不大。
崔琰建議要統籌規劃,增強沿黃公路與沿線城鎮的連通性,上級政府對轄區各行政單位進行統籌規劃,增強空間規劃的統一性、權威性和長效性。全面推進旅游規劃與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道路交通規劃、林業規劃等規劃的銜接。要協調道路交通、林業、農業、旅游等相關部門,對沿線的道路等級、周邊環境綠化、特色農業發展和旅游標識系統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加強公路沿線城鎮的連通性。
“要豐富沿線新業態、打造區域生態城鎮特色。”崔琰說,沿黃公路線作為一條“景觀路”“富民路”,應以沿黃公路為依托,做好、做強沿黃公路(尤其是陜北路段沿途人煙稀少、食宿條件有限區域)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特色產業的項目建設,提升服務業及配套設施水平,選擇一批小鎮、鄉村,吸納當地農民加入,盡快完成已有重點城鎮和擬建城鎮的培育開發,引入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和服務,打好文化和特色牌,大力發展沿線鄉村旅游,既能充分滿足游客需求,又能帶動沿線鄉鎮農村發展、農民群眾就業創業,實現旅游扶貧、旅游脫貧。

潼關縣政協主席燕德民:做好各種規劃之間的協調和銜接
□ 記者 張姣姣
“長期以來,潼關的產業主要依賴黃金開采和初加工,隨著黃金儲量的逐漸減少,現代黃金深加工、物流、旅游服務產業又尚未形成規模,農民進城就業途徑較少,產業亟需轉型。”對于潼關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潼關縣政協主席燕德民擔憂道,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差,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城鎮需要。同時,潼關區域優勢明顯,資源物種豐富,但開發力度不夠,優勢轉化不足,輻射帶動不強。
在《陜西省沿黃生態城鎮帶規劃》中,潼關屬三大片區之一的渭南片區,規劃面積52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生態建設區規劃面積約64平方公里。目前,全縣城鎮人口7.59萬人,城鎮化率47.3%,處于城鎮化發展的加速提升階段。
“在修訂完善各項建設規劃時,應注意做好各種規劃之間的有效協調和銜接。”對沿黃生態城鎮帶建設,燕德民建議,首先要明確各城鎮的功能定位,發揮各自的優勢,突出各自的特色。其次,要堅持同步規劃、配套建設的原則,防止各種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同時,也要嚴格規劃管理,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加大規劃實施監察力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建設。
燕德民還提出要注重融合發展、全方位推進的建議。他說,要以產業化促進城鎮化進程,產業興旺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支撐。要把推進城鎮化建設與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結合起來,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一致。同時,要以特色文化打造城鎮化,充分挖掘沿黃生態歷史文化資源,將黃河文化、農耕文化與城鎮建設有機融合,體現沿黃城鎮特色,提升城鎮文化品位。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