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國家一系列創業優惠政策,走出校門后,創業成為一部分畢業生的選擇。
近日,第三方機構麥可思最新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收入優勢明顯,超八成畢業生屬于“機會型創業”、超七成畢業生家鄉創業,缺乏企業管理經驗是大學生創業的最大風險因素,畢業三年后的創業存活率不到一半。
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收入優勢明顯
八成屬于“機會型創業”
數據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比例為2.9%,與2016屆、2015的3%比例基本持平。從近三屆的趨勢分析,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平穩態勢。
根據對自主創業大學生的家庭職業階層分析發現,近四成(本科36%,高職高專38%)2017屆自主創業大學生來自“農民與農民工”家庭,近三成(本科29%,高職高專28%)來自“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家庭。創業理想是2017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最重要的動力,在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中,超八成屬于“機會型創業”,極少數屬于“生存型創業”。
此外,較全國平均水平而言,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月收入優勢明顯。2017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人群的月收入為5785元,201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人群的月收入為4880元,分別比2016屆本科、高職學生高出1000元以上。2017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主要集中在教育產業,高職高專畢業生主要集中在零售商業。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對2014屆到2017屆畢業生的跟蹤分析發現,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從2.9%提升到三年后的6.3%。麥可思研究院王伯慶博士分析,數據說明,有更多的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內選擇了自主創業。這可能是工作經驗的積累令一些具有創業意愿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創業項目產生更成熟的計劃,對創業資源能進行更優化的整合,因而就業一段時間后自主創業的比例更高。
超七成畢業生選擇在家鄉創業
資金為家庭投資或借貸
數據顯示,2017屆大學生超七成選擇在家鄉創業。具體來看,有超過七成的2017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選擇留守在家鄉省(包括讀書在家鄉省)創業發展,只有不超過9%的大學生選擇在讀書省(非家鄉省)創業發展。
啟動資金是創業的基礎。數據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主要依靠父母、親友投資或借貸和個人積蓄,而來自政府科研、創業基金或優惠貸款與銀行貸款、信用卡透支的比例均較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畢業生劉先生說,作為剛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在自己沒有積蓄的情況下,創業資金不得不向父母、親友求援和借貸。這應該是創業資金最主要的來源。
缺乏管理經驗是大學生創業的最大風險
數據分析還發現,畢業三年后的創業存活率不到一半。其中最主要的風險因素為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其后是缺少資金、市場推廣困難。
自主創業存活下來的企業,從收入看,2014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人群的月收入為4895元,三年后為11354元,漲幅為132%,明顯高于2014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水平(半年后為3773元,三年后為7045元,漲幅為87%);2014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人群的月收入為4349元,三年后為9397元,漲幅比例為116%,同樣也明顯高于2014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平均水平(半年后為3200元,三年后為5636元,漲幅比例為76%)。
西北工業大學田慶鋒博士認為,大學畢業生創業具有持續性,所以評價和扶持大學畢業生創業不能只著眼于畢業時。很多企業管理的經驗,需要在實踐中積累,這也提醒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有意識地強化創業的課程設置。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