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樂用物理方法分析C羅的“電梯球”。視頻截圖

李永樂在課堂上講解游標卡尺的用法。受訪者供圖

10月19日,學校一間空教室的黑板上,留著李永樂前一天錄制視頻時的板書。新京報記者 王雙興 攝
“官宣”變成流行語刷屏的這些天,“網紅”李永樂決定蹭個熱點,講講“如何戀愛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用數學的方法。
李永樂在人大附中里找了一間空教室,架起三腳架,打開錄像機。鏡頭里,他戴了一副黑框眼鏡,垂著胳膊,除了講話和板書,表情不多,動作也不多。
愛情噱頭背后,其實是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和近代數學的“秘書問題”,即在不能重來的情況下,如何選出最優樣本。李永樂利用公式,推導出找到真命天子的方法:把前36.8%的人作為樣本進行考察,但拒絕他們的追求,在后面遇到的人中進行選擇,只要好感度超過樣本,就接受他的追求。
爬滿一黑板的數字和表格,將在視頻發布后擁有十幾萬的點擊量。過去的一年里,他發布了將近200個短視頻,它們大多以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為由頭講授科學知識,10分鐘分析激光原理,7分鐘講明白量子力學,這些視頻為他帶來了500多萬網絡粉絲。
現實生活中,生于1983年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循規蹈矩地上課、下課,為學生構建物理世界,和學生一起“開黑”,還因為游戲玩得不錯被稱為“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
這天,他在黑色衛衣外套了一件墨綠色沖鋒衣,往返于視頻里和講臺上,也往返于“網紅”和“李老師”之間。
物理老師李永樂
李永樂的一天從早上八點鐘開始,這學期他帶兩個畢業班,高考復習已經開始,他的教案上寫滿了物理動量知識。
課堂上的李永樂很隨意,一邊講解,一邊板書,一邊把問題拋給學生,偶爾伸出左手推推眼鏡,勾著嘴角,開開牛頓的玩笑。他的課堂從不缺少笑聲,但在“氣氛活躍”之外,學生們也給出其他描述,諸如“高效”、“清晰”、“成體系”。
下課后,批改作業、答疑、備課,則占掉了李永樂的大部分時間。10月19日中午,在教師食堂吃過飯,李永樂剝了一個橘子:“好像也沒干什么,就把這一天忙忙叨叨地過去了。”
這是他教師生活的第九年。
2009年,李永樂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身邊的同學或是出國,或是投身金融與互聯網,自認為不擅長人際交往的他,想找一份環境單純、生活規律的工作,于是應聘到人大附中,成了物理老師。
對物理的興趣萌發自學生時代。讀中學時,他覺得數學和物理挺有意思,可以解釋很多問題,于是在課堂學習之余買了許多教輔資料,當同學們知道光線平行射入會怎樣時,李永樂已經知道斜入會怎樣了。高三那年,李永樂憑借全國物理競賽得獎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四年后進入清華大學讀研。
入職人大附中后,李永樂把九年的工作時間分成三輪,把學生從高一教到高三視為一輪。第一輪時,他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大部分時間用來備課,一堂40分鐘的課需要準備4個小時,幾乎每晚都在12點后休息。
到了第二輪,備課終于變得熟練些,又被學校安排了競賽課。競賽題難,并且內容無窮無盡,李永樂覺得自己“一下掉進深淵了”,最忙的時候每天只能休息3個小時。
如今第三輪就要接近尾聲了,李永樂才覺得“好像是差不多了”。課堂教學越來越得心應手,競賽上也拿了些成績。前不久,人大附中的學生拿了20個全國物理競賽的北京市一等獎,理論第一、實驗第一和總成績第一都是李永樂的學生。
李永樂在人大附中開始有了名氣。時不時有老師到他的課堂上“取經”。在剛剛工作三年的物理老師林欣看來,李永樂的課堂流暢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好,“可以隨便從腦袋里掏出例子來作為延伸。”
他還漸漸成為學生中的“大神”。有一次,一個學生路過李永樂正在講課的教室,沖著教室門鞠了一躬,半開玩笑地說:“膜拜大神。”
如今在清華讀機械專業的陸泰霖曾經是李永樂的學生,回憶起高中的物理課,印象最深的是李永樂的“削發明志”。
那年的期中考試,陸泰霖所在的班級沒考好,物理課上課鈴響,李永樂頂著一個光頭、抱著資料進了教室,學生們全都樂了。“大家這次考得不是特別理想,我就去把自己頭發剃了。”李永樂說。
陸泰霖當時只顧著笑,沒覺得有什么不對,后來聽班主任說起才知道,李永樂對那次成績挺不滿意,但又不想給學生壓力,所以剃了個光頭,以幽默的形式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大家聽了,覺得心酸。
在李永樂的教學生涯中,2012年他開始擔任物理老師的十四班令他印象最深。
這個班最大的特點是紀律不好,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座位上各玩各的。用任課老師的話說,在十四班的課堂上,沒有人以積極回答問題為榮,而是以嘩眾取寵為榮。
有一次,有學生捕捉到了李永樂的一句口誤,又一次在課堂上又笑又鬧。李永樂忍不住發了火——音量提高,把學生批評一通,然后摔門走了。
這個班在很多任課老師眼中“沒法救”,李永樂決定和學生們“好好聊聊”。他特意準備了一份“演講稿”,兩千多字,放在文檔里密密麻麻兩頁。為了達到效果,他需要把稿子背下來,還不能讓學生看出是在背稿子。折騰半宿,第二天站到講臺上,他先為自己前一天的發火道歉,然后分析師生關系如何才能更融洽,集體學習的風氣如何形成,最后闡述自己對學生的保證和期望。
一口氣說完,這個平日里亂糟糟的班級,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隨著教學的進行,李永樂發現他們慢慢長大,慢慢變好了。在更功利化的評價體系里,他們的“變好”則在于,高考那年,40多人的班級里有20余人進了清華北大。
到如今,十四班的學生已經畢業三年多了,依然有人回到人大附中看望李永樂;每次搞酒會、舞會,總是邀請李永樂到場。這讓李永樂獲得了為師的成就感。他不希望自己是公交車司機式的老師,把乘客帶到目的地就完成任務;他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和見證學生的成長”。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